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

不要commute,獨愛community


刊於明報周刊MPW2208期 05.03.11

環珠灣區的規劃網上繼續熱切討論,上期微薇談到兩地的觀念和制度差距,大家對環境保護的理解不盡相同。既然規劃開宗明義說是原則和概念的討論,諮詢卻如此草草了事,到實際行動特區政府又是唯中央之命是從,那所謂宜居城市是不是高官宜居,市民「移居」?


這又引申到環珠規劃另一焦點:建立龐大的交通網,以高鐵和公路連接整個珠三角,務求四通八達,人口可以極速流動。官員都愛好大喜功,迷信人口流動帶來的市場規模,頭腦簡單地只看到一節節的高速鐵路帶來人流物流,財迷心竅,郤無視潛藏其中的社會成本,令城市離宜居的標準越來越遠!



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聯合國給宜居社區所下的定義,但是浪費時間於上下班的車程郤毫不健康!最近的一個調查發現,上班族和司機對commuting深惡痛絶,列舉當中七宗罪:交通堵塞或於巴士/火車上人迫人、服務延誤、污染、大聲講電話、乘客行為粗暴、危險駕駛的司機及車上乘客的異味等都令上班人士大感困擾,嚴重影響工作效率,增加心理壓力。

香港人平均乘車上班時間為29.2分鐘,僅僅高出世界平均水平。新的高鐵公路網名義上是縮短了車程,但實行起來郤可能想快得慢,例如站與站的接駁是否完備?若有班次延誤,當中又損失了多少時間?還有便是過度擠迫的問題,與陌生人肩碰肩,小心不碰到別人的同時又要儘量維持自己的空間,偶爾互相碰撞,一些人甚至初則口角,繼而動武。即使車程短短十多分鐘,但是郤像已經打了一場仗,未到辦公室已勞累不堪!看看中環每朝從地鐵魚貫而出的上班族,在人群中穿來插去,不是統統都像靈魂出竅麼?

如果起高鐵的目的是要將人的居住和工作環境分隔更遠的話,便是逆世界潮流之舉。美加等國已經意識到從前Suburb 的設計令人天天浪費掉寶貴時間於來回車程上,不少研究更發現員工的心理健康因而受影響,生產力隨之下降。一些公司終於發現這些無形的成本,而由於科技發展,越來越多的工作其實可以在家中完成。於歐美等地,不少公司開始試行每周一次的Home Office,零commute絶對是零排放,不但令員工受惠,連帶交通也因少了人而較暢通,Minneapolis的統計更指若2,700人每周一次留在家中工作,超過1,000小時的車程可以節省!不少公司更發覺實行此政策後數周已見效,員工開心,生產力也上升

與零commute相近的概念是儘量留在居住的社區工作,新的社區設計講究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,工作與生活合而為一,培養人對社區的歸屬感,少commute同時令人省下時間,增加共聚天倫的機會。這才是廿一世紀可持續的健康生活模式!

中國人社會總以硬件為先,依然沉迷現代化建設,將之等同生活改善!殊不知這種思維已經不合時宜,自上而下的規劃,看到的只是一堆堆抽象的數字,將實際的社會成本外在化。要真正建立可持續社區,要的是思考角度轉變,並自下而上,從生活細節著手改善。微薇衷心希望社會的未來發展將是零commute,郤處處community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