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

還我東方之珠!




刊於明報周刊MPW2207期 26.02.11 

拜網上力量所賜,原本應該靜悄悄落幕的「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」諮詢突然變成一個政治炸彈,殺主事官員一個措手不及。網上討論近半月,主流媒體才如夢初醒,紛紛跟進報道。

上月底微薇於網上得悉也看傻了眼,這個堪稱本世紀香港最重要的規劃,範圍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、廣州、深圳、珠海、東莞、中山等廣東五市,陸地面積佔6894 平方公里、海域面積8684 平方公里,而牽涉人口達2500 萬,郤見政府無聲無息地於一月中發新聞稿,210日諮詢匆匆完結,中間還要夾著一個農曆新年!政府鬼祟行事,怎能怪市民疑心「被規劃」?

微薇關心可持續社會,這個宜居計劃正中要害,忙金睛火眼細讀諮詢稿和相關文件,發現願景無限美麗(但通篇充斥劣質中文,甚麼「打造魅力水道網」、「建造公交優先區」云云,看得人毛管悚然!),不過即使以君子之心度之,香港和內地的制度和觀念一定有落差。


以「綠網」為例,計劃一邊說「與港澳的景觀步道和郊野公園相銜接,串聯起灣區的森林、濕地、海岸帶和近海島嶼等生態資源,維護日益稀缺的濱海生態資源」,一邊郤又「形成環繞珠江口兩岸的跨界綠道網絡,增加並完善娛樂遊憩、運動健身等設施和場所,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。」對環境的態度,內地是「有我」之境,要讓人享受「綠化」成果,於是公園可能以石屎舖路、加建單車徑、或移植更「美觀」的花卉樹木等「與民同樂」;香港因為過去與國際社會接觸較多,漸漸懂得「無我」境界,一些擁有珍稀動植物的保育地帶禁絕發展,並儘量人蹟罕至,以保持鄉郊野趣和自然生態。

計劃又提到「重點保護村落風貌和歷史遺跡,挖掘傳統民俗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,引入旅遊休閑、文化展示、餐飲娛樂等功能,形成展示嶺南鄉土文化的文化觀光型村落。」如果大家有回內地旅行,一定見過不少翻新了的「老街老村」,歷史消失了,剩下的是一個個主題公園,虛假空洞。

其實微薇反對的不是融合,而是如何融合。如果「區域大氣環境聯合治理」是以香港為標準,微薇馬上贊成!(不過從陰謀論看,香港環保署一直不更新空氣污染指標,或許是要「就住」周邊城市,等它們不用落後太多,真是用心良苦!)主事官員如果真心相信計劃美好,何以不能光明磊落向市民諮詢?對於兩地的差距,特區政府能否反客為主,而非滯後配合?前車可鑑,高鐵菜園村事件只見港府緊跟內地政策,「保育企埋一邊,發展緊要行先」,市民又怎有信心這些所謂低碳社區不會化成地產項目?


聯合國對宜居城市的評審有六大標準,除了環境和文化的保護,其中一項是「社區公眾參與及賦權」,市民有權參與決策過程和行動計劃的規劃過程。換句話說,沒有諮詢民意的規劃,過程本身已經不符合「宜居城市」的資格!回歸前的香港一直自詡比國內城市先進,相對自由的環境令公民意識抬頭,微薇痛心回歸後,特區政府無力也無心自主。政策闡述做得如此粗疏簡陋,說甚麼環珠,先還我東方之珠,給我堂堂正正的真諮詢!